我們與「愛的教育」的距離 (1)
文:Solise Tales
有一天我和幾個朋友在台北聚餐吃火鍋,她們都是做媽媽的女人了,以我這樣的年齡,即使沒生過孩子也不難加入她們的話題。我曾長時間接觸越南和台灣兩邊小孩的不同教育方式,我所謂的「接觸」就是指我曾一起生活、聊天陪伴甚至幫助或涉入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,因此,我能深切感受姐妹們在談論的事情;我理解兩個國家在思維核心及文化差異對兩地教育思想的影響,也正是因為如此,我陷入了天人交戰,該如何才能找到最適合我親愛孩子們的教育方式呢?
在我剛到台灣的時候,我觀察了台灣和越南不同的教育理念,並得出了一些心得;當時,我覺得台灣人在「愛的教育」或「心理教育」的用心上,體現出文化涵養和深度,但經過長期的了解與觀察後,這樣的教育模式仍有調整並重新思考改變的空間。
「愛的教育」提倡家長要用愛心和極大的尊重對待孩子,家長們會扮演孩子朋友的角色來和他們溝通、陪伴他們的成長,不表現威權態度、也拒絕暴力行為、沒有懲罰或責罵……這教育方式的精髓旨在跳脫傳統權威體制所帶給孩子的傷害,重視幼小孩子的心理健康。
那段時間,我對分析兩邊教育的差異特別有興趣,與我出生長大的故鄉相比,那邊的小孩們也同樣害怕父母、老師的懲罰,但卻更了解從小就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起一切責任。
六年過去,我彷彿歷經了如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》的主角聖地亞哥尋找自我一樣漫長的旅程;對我來說,任何教育機構、教育方法的好與壞都是一體兩面的,只有整個體制都建立完善後我們才能知道那個方法是否有效,如果它不幸的是個失敗的方法,也許我們能預見未來所要付出的代價是如此之大……
我並沒有要批評或攻擊什麼的,但根據我對在學校、超市、公園接觸過的孩子們的觀察,我感到很矛盾。第一,台灣家長對孩子們過度保護,看他們這樣過份寵溺孩子,我都替我家鄉的孩子們感到委屈了;第二,因為過度的保護而使得台灣小孩對外在環境缺少抗壓性,這無形造成父母更大的負擔,如果未來我真的有了孩子,大概會先被如何平衡兩國教育方式的優缺點煩死吧。
話題回到我和朋友們的聚餐上,其中一個朋友告訴我,雖然她很想再有小孩,但因為經濟和照顧孩子的壓力,她不敢再生第二胎。如果我沒記錯的話,她的經濟條件並不差,在台北市擁有兩間房子,最近還打算賣掉它們準備搬去更高級的地區。
我這個人的思維方式本來就很簡單、直接,於是直接問:為什麼你不生第二個呢?
她:壓力很大啊!
我:哪個方面?
她:只要你有孩子,你就會想給他們最好的,全部都是壓力。
我:那就別給他最好的啊!
她和另一個朋友異口同聲地回答我:絕對不可能!
啊!我突然忘記我現在在台灣。
果然在這裡生小孩壓力會很大,不像在我的家鄉,如果嫂嫂懷孕了,奶奶一定會說「就生出來啊」,多子多孫多福氣。
我想表達的問題核心是,哥哥和嫂嫂的經濟狀況不是特別好,是做農的,必須看老天臉色吃飯,但有了孩子就還是選擇生出來。我在想,是否是兄嫂他們缺乏長遠思考的能力?抑或是我個人的想法過於天真單純?
在「不是最好」的條件下長大的孩子是否會成為社會的罪犯、家庭的拖油瓶、又或是註定做什麼失敗什麼呢?
在最後的對話裡,我愣了一會兒陷入沉思,究竟什麼才是評估「最好的」的標準。
閱讀第二編,請點入: 我們與「愛的教育」的距離 (2)